|
環境災害柔性防護理論與成套技術柔性防護結構是一種高度非線性的復雜結構系統,用于能源、國土、交通、城建、水電、軍事等領域的安全防護。西南交通大學防護結構研究中心團隊經近10年建設,將柔性防護技術的研究觸角延伸到危巖崩塌、落石、泥石流、雪崩、城市高墜等環境災害與突發事件的防護,取得了系統的科研成果,特別是創造性地建立了柔性防護結構多柔體系統動力學理論、研發了世界上首座大型人工落石沖擊試驗臺系統,為加速中國柔性防護理論與技術研究、快速提升中國的環境災害防護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前,西南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中國柔性防護理論與技術研究的高地,先后為香港、臺灣、印尼、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區與國家的防護工程開展防護結構大型沖擊試驗與研究提供支持。 1. 研制了目前世界上試驗能力最大、功能最全的人工沖擊試驗、檢驗臺系統。2.建立了多柔體系統沖擊動力學計算理論。 3. 開發了體系化高性能柔性防護結構技術與產品。4、主導建立了中國柔性防護網結構技術標準體系 先后發起、主持編制了多本針對柔性防護結構的技術標準,包括: 《鐵路邊坡柔性被動防護產品落石沖擊試驗方法與評價》(TB/T 3449-2016)、 《公路被動柔性防護網技術規程》(DB 51/T 2432-2017)、 《被動柔性防護網結構技術規程》(CECS)、 《柔性棚洞防護結構技術規程》(CECS)、 《引導式柔性防護網結構技術規程》(CECS), 《水電工程邊坡柔性被動防護產品 落石沖擊試驗方法與評價》(國家能源局)、 《水電工程柔性防護系統產品標準》(國家能源局)、 《水電工程危巖落石柔性防護網工程技術規范》(國家能源局), 輻射領域包含鐵路、公路、能源、城建、水電、軍事等多個領域的安全防護,內容涵蓋了柔性防護結構的勘察、設計、檢驗、施工安裝、產品等各個方面,為系統架構中國柔性防護技術標準體系奠定了基礎。 應用領域: 研究技術已廣泛應用在中國大陸的鐵路、公路、水利等行業領域,成果覆蓋了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涉及到京廣、滬昆等數十條高鐵線路。并跟隨“一帶一路”戰略步伐,成功推廣至 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并多次在CCTV1、CCTV13、北京衛視以及 臺灣電視媒體進行報道。 知識產權情況: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相關課題15項,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40 余篇,校企聯合申請專利近50項,主導編寫各級技術標準8部,申請軟件著作權10余項等。“高性能金屬柔性 防護網結構設計理論與技術實踐”獲2015 四川省金屬結構行業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7年中國鐵道科學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的落石沖擊試驗及設計方法研究”獲2013 年度成都鐵路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高速鐵路防異物入侵剛性防護網技術研究” 獲2012 年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團隊簡介:“結構沖擊與防護”研究團隊由趙世春教授于2009年正式創建并領導,團隊核心成員包括余志 祥副教授、許滸講師、齊欣講師、趙雷研究員等。秉承產學研結合的發展思路,聚焦環境災害柔性防護結構的理論突破與技術創新。研究團隊共獲得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四川省應用基礎研究重點項目、中國鐵道部科學基金等為代表的15個課題支持,科研經費累計超過1000萬元。與中國柔性防護工程行業領軍企業四川奧思特邊坡防護工程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學、解放軍陸軍勤務學院相關研究團隊結成聯合研究團隊,形成了代表中國柔性防護理論與技術水平的技術研究團隊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