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 2020年工作總結及2021年工作計劃时间:2020-12-22 作者:省協創會【原创】 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 2020年工作總結及2021年工作計劃
按照四川省科協辦公室《關于報送2020年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計劃的通知》要求,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認真總結2020年工作開展情況,為2021年工作的進一步推進打下扎實基礎,現將促進會2020年工作總結及2021年工作計劃匯報如下: 一、2020年工作總結 因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機遇與考驗并存的一年。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在四川省科協的監督指導和關心支持下,在會長石碧等院士專家的帶領下,在理事會、監事會的積極參與和監督下,圍繞“爭創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協同創新資源平臺”和“爭創全國最專業的院士(專家)成果轉化經濟人”的辦會愿景,各項工作在疫情中有序開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主要特色及亮點工作包括: (一)工作內容 1、黨建引領抗疫情,責任擔當踐初心 在新冠疫情期間,促進會黨支部第一時間發出倡議,帶頭捐款捐物,號召會員企業迎難而上,馳援抗疫一線,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一是自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用實際行動弘揚抗擊疫情正能量,堅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戰。二是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系列活動。積極與會員企業黨支部開展學習交流活動,主動到優秀黨支部進行觀摩學習、現場教學。積極邀請黨員領導干部、優秀支部書記講黨課、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三是送溫暖、獻愛心,踐行社會責任。黨支部組織開展了“抗擊疫情、黨員先行”主題黨日活動,在支部書記滕小艷的帶領下,先后前往石羊街道慶安社區、青白江區白馬村、營門口街道長慶路社區等進行愛心捐贈。四是深入扎實開展“走基層、訪民情”專題活動,了解企業需求,助力復工復產。加強與會員企業的聯系和溝通,收集整理企業的人才、技術、設備等供需信息,推動產學研合作。五是統籌推進黨建與協會日常工作的深度融合、協調發展,為科技服務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和動力支撐。因工作成果突出,2020年7月,中共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黨支部被評為“先進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常務副秘書長滕小艷榮獲“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 2、攜手并肩馳援戰“疫”,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自新冠疫情以來,促進會按照上級部門部署,第一時間發出倡議,鏈接社會資源、發揮優勢資源整合作用,在疫情的關鍵時期,動員會員企業進行愛心捐贈,幫助企業精準防疫,指導企業復工復產,為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做出了貢獻。一是通過倡議、宣傳等多種形式,加強對新冠疫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和正面引導,增強會員企業自我防護意識,掌握自我防范本領。利用公眾號、官網、今日頭條、微信群等渠道,發送疫情實時播報、防控舉措、各級扶持政策、法律知識、經濟形勢分析等信息160余篇。二是發出倡議,以身作則、引導會員單位積極開展愛心援助。會員企業積極響應號召,履行社會責任,將急需的產品,快速送達疫區,截止2020年7月,促進會為環衛工人、社區工作志愿者和生活困難的群眾捐贈口罩13000余個,覆蓋12個社區(村);會員企業累計捐款捐物總額達5141余萬元,用行動彰顯了社會責任和擔當。三是在疫情防控出現積極變化時,助力企業按下復工復產“加速鍵”。一方面詳細準確摸底企業受疫情影響和沖擊情況,開展專項問卷調查,為政府決策和企業復工復產或轉產提供雙向信息支撐。另一方面,分區分類為會員企業恢復生產做好精準服務,協助會員企業解決物資保障、物流運輸、生產材料供給、技術及人才對接等問題,做到快速跟進、快速服務,助力會員企業盡早恢復正常生產經營,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為經濟正常運行和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 3、加強成渝社團合作,引領協同創新發展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之際,促進會加強與重慶產學研機構的協作,與重慶市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整合資源,開展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成渝產學研合作新品牌,推動川渝地區科技資源的協同創新,共同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落實前期協議內容,雙方加強了協作。一是組織互訪互學,2020年4月23日,促進會與重慶市產學研合機構在重慶市北碚區召開首次工作聯席會議。會議就加強聯系與溝通,相互學習借鑒經驗,共同開展協同創新工作,推進產學研合作等事宜進行了商討。會上雙方分別介紹了各自學會有關科技創新、產學研合作情況及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共建川渝學會聯合體的總體思路,以及就成果轉化、科技咨詢、引資聚才、平臺建設、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等進行了深入交流。雙方還就輪值舉行“院士(專家)雙城高質量發展論壇”、“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川渝院士(專家)行”等高質量交流活動,打造一批有創新、有影響、有實效的品牌科技服務活動等展開討論。同年11月,將方案付諸于實踐,相繼組織于俊崇院士、陳鯨院士走進重慶參加2020重慶英才大會、組織陳鯨院士參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暨西部科學城高峰論壇并做主題報告。二是立足四川覆蓋重慶,打造川渝產業工人培訓的樣板工程。促進會承擔了中國科協(中國農技協)“智慧藍領”培訓項目,在項目實施中,將加強與重慶的合作,利用“互聯網+”推動系列培訓在兩地同時開展,打造川渝產學研合作的典范,推動兩地產業工人綜合能力的協同提升,服務于雙城經濟圈建設。 4、積極發展會員單位,服務體系日臻成熟 在會員招募方面,促進會面向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產業鏈不同環節,廣泛吸納優質企業、專業機構、高端人才成為會員,為會員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政策咨詢、人才引進、成果轉化、供需對接等服務240余次,已覆蓋近75%的會員。在服務會員方式上,一是加強了線上和線下的結合,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通過官網、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微博、微信群、QQ群等信息平臺發送國家政策、科技動態、行業新聞、疫情防控等信息近300條;線下組織會員參加學術會議、沙龍論壇、科技展會11次。二是為更好地服務會員,搭建了較為完整的第三方服務體系。4月27日,促進會在海特國際廣場召開“攜手精英機構,服務科創未來”第三方服務機構會,61家服務機構的近100人參加了會議,在會上促進會與部分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協同共贏的生態格局。如促進會聯合四川明炬律師事務所,就疫情期間熱點法律問題(因疫情導致未能按時履約交貨的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進行分析解釋,并組建微信群,進行在線解答。 5、積極參與“天府科技云”建設,開展精準科技服務 為精準服務科技工作者和企事業單位,促進會積極參與“天府科技云服務”平臺建設。目前已走訪調研企業40余家,收集會員單位科技所需85項,收集科技工作者科技所能72項;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微博、QQ群等平臺推送“天府科技云”平臺建設方案、意義、目標、舉措等資訊信息40余條;組織會員參加“天府科技云服務”培訓4次,系統講解了平臺的注冊、認證、資料完善、工作室開通等各項功能,協助46位個人會員、11家企業會員在平臺注冊賬號并發布科技供需,累計促成供需交易金額39.98萬元。 6、組織產學研交流,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促進會注重發揮科技社團優勢,做好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和紐帶,促進高層次人才及團隊的科研成果更加方便、高效、快捷地與企業合作轉化為生產力。一是全年組織開展科技成果評價7次,對相關科技成果的技術水平、成果轉化市場前景、投資帶動作用、經濟效益等指標進行評價。如5月10日在成都理工大學,組織劉寶珺院士、郭旭升院士、周守為院士、羅平亞院士等對成都理工大學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持完成的六項科研成果進行評價。5月21日,在海特國際廣場組織召開“鞋類剝離試驗方法關鍵技術及檢驗檢測應用”項目科技成果評價會。二是加強對接交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如2020年4月13日,組織四川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賀明智教授、周群教授等與成都瑞聯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對接。4月29日,組織成都立鑫新技術科技有限公司與廣州微盾科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信息安全行業的資源整合、技術合作、市場開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磋商。8月12日,與陳立泉院士團隊就固態鋰電池成果進行對接。8月18日,與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教授、博士導師李福生就網絡化與智能化儀器科學與技術研究成果進行對接。11月,組織明炬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君、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宋相容就納米技術對生物科學的影響以及現代中藥制劑設計理論與實踐應用項目進行了對接。 7、充實專家智庫,積極開展產業研究和建言獻策 促進會圍繞高層次人才開展科技智庫建設,持續對接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業等多方資源,協助企業引進院士、技術專家和企業管理專家資源,借力智庫專家“智本”,有效提升促進會實力,切實發揮了決策咨詢“智囊團”作用。2020年促進會專家智庫新增中國“兩院”院士5人、杰出青年、長江學者、萬人計劃、千人計劃等在內的專家學者18余人,為地方政府、園區、企業發展建言獻策、診斷把脈30余次。 8、加強學會品牌建設,提升學會服務能力 促進會注重科技服務品牌建設,一是利用促進會豐富的院士(專家)資源,打造“院士(專家)行”、“院士問診”、“院士(專家)成果經紀人”等特色品牌,全年開展院士(專家)市州行、園區行、企業行活動6起。二是打造學術交流品牌。如5月29日在錦江區組織策劃了主題為“科技為民·奮斗有我”的“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題活動;8月28日成功組織“我是賽先生”之“品味寬窄創新生活”茶敘沙龍活動等。三是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提名資格,是對促進會在科技協同創新領域的影響力和社會公信力的充分肯定,強化了促進會連接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四是以成都為中心,加強“一中心、多平臺”建設,通過建設運營“成都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打造本地區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綜合服務提供商,中后期將延長工作手臂,加強平臺與德陽、眉山、資陽科技資源的對接,探索實施科技資源共享。五是在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上,為表彰促進會在強化學術基礎、引領學術風尚、促進學術交流、打造學術品牌,推動川渝地區學術水平提升方面的貢獻,促進會獲得2020年度川渝一流學會榮譽,這是對促進會各項工作的極大肯定,將激勵促進會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科技服務工作中。 (二)存在的問題及工作思考 2020年,面對疫情,促進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秘書處實體化方面。促進會創新發展理念,以市場為導向,堅持不依靠會費收入作為發展的模式,對促進會的自我造血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如何以市場為導向,夯實基礎,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擺在促進會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促進會在科技成果轉化實踐中,發現信息不對稱、成果轉化率低、產業化速度慢、科研潛力得不到應有的發揮始終影響了成果轉化效率和質量,作為省級科技社團,如何最大程度發揮在其中的催化劑作用等問題需進一步探討。 二、2021年工作計劃 (一)工作目標 2021年,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將在四川省科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以及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引領作用,以黨建帶會建、以黨建促發展,圍繞“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戰略部署,用好“天府科技云”服務平臺,發揮促進會的紐帶和橋梁作用,打造“政、產、學、研、用、金、服”融合的新型一體化公共服務品牌,為科技工作者、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精準的科技服務,為奮斗“十四五”、奮進新征程匯聚強大的科技力量。 (二)工作計劃及重點方向 1、加強黨組織建設,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這場大戰、大考中,進一步加強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科技協同創新服務的雙勝利。 2、用好“天府科技云”平臺,提供精準科技服務 積極動員會員使用“天府科技云服務”平臺,依托平臺精準收集整理科技工作者“科技供給”和企業“科技需求”,一方面幫助廣大科技工作者廣范圍、快速度、最大價值轉化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幫助企事業單位智能精準獲取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促進了供需的對接,進一步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3、引才聚才,打造西部一流智庫高地 繼續拓展與全國學會、高校院所、第三方服務機構、行業領軍企業等的合作,廣泛吸納院士、杰出青年、長江學者、萬人計劃、千人計劃等為主的高層次人才加入促進會專家智庫,全年擬新增高層次人才30人,加快形成西部一流、全國領先的智庫高地。 4、發揮科技社團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促進會作為省級社團,四川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機構,將繼續圍繞高層次人才資源,組織學術技術成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的匯聚;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密切科技界與產業界聯系,推動科技成果的擴散及應用;深化與公眾互動,推動科技成果的傳播,從鏈條上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5、加強與重慶的產學研協作,助力成渝協同創新 繼續落實與重慶產學研機構簽訂的合作協議和達成的共識,深化雙方合作模式,推動跨區域的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實現兩地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助力川渝地區科技資源的協同創新。一是加強川渝高層次人才的互訪交流合作;二是做好中國科協“智慧藍領”川渝產業工人技能協同培訓。 6、加強內外協同創新,著力打造科技服務品牌 一是做好“中國(四川)-俄羅斯技術成果合作應用平臺”建設運營,及時跟蹤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動向,不斷拓展國際科技合作渠道,吸引國外高水平科技和管理團隊落地四川。二是繼續打造“院士(專家)市州行、園區行、企業行”品牌活動,塑造科技服務品牌,打造標桿服務載體。
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 2020年12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