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赤泉李赤泉:推廣創新方法的使者 對于這些年來創新方法工作的開展與突出成果,李赤泉記憶猶新、如數家珍,在他對記者的描述中,幾年來創新方法工作走過的路就如同一部編年體史書,書寫了歷程,記載著碩果,揭示出未來 李赤泉常說:“同行交流必有提高。跨行交流會有飛躍。”他強調始終要抱有一種開放的心態,才會不斷開拓人生新境界,不斷開拓事業新局面。 李赤泉在2011年武漢市企事業科協創新方法培訓班講課 關注創新方法推廣工作的人,對李赤泉這個名字都不會太陌生。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原總工程師,李赤泉算得上是我國創新方法工作的最早參與者。 他自信、隨和。對工作始終充滿激情,因全情工作而興奮和快樂。他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影響和感染著周圍的合作者,離他越近的人受到的影響越大、工作越有激情、成長越快。 當李赤泉落座,接受本刊記者采訪,開始回憶7年來,他與當時鮮為人知的創新方法如何結下不解之緣時,創新方法工作目前已經在全國30個省(區、市)全面鋪開,數千余家企業參與其中,全國企事業單位接受過創新方法基礎培訓的科技人員總數已超過18萬人。這一個個數字,成為對李赤泉和與他并肩作戰的“戰友”們這7年經歷的最直接肯定。 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長期性、戰略性、基礎性工作” 早從2000年起,我國就已經有專家和學者開始了對TRIZ理論的研究。 2007年起,科技部有關司局牽頭開始組織專家對TRIZ理論進行正式調研。 2007年10月18日,科技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教育部、中國科協上報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創新方法的報告》,向國務院匯報了推進創新方法工作的工作思路和已經開展的一些具體工作。溫家寶總理、陳至立國務委員做出重要批示。 曾先后在總參某部和國務院秘書局工作過的李赤泉,畢業于四川大學外文系。作為俄羅斯問題專家,李赤泉對“原產地”是前蘇聯的TRIZ理論有著獨到而深刻的理解,充分意識到TRIZ理論普及會對推動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產生重要和深遠意義的影響。于是,他主動請纓介入相關工作、參與調查研究和四部委文件的起草,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我國創新方法工作最早的介入者和積極推動者。 2008年4月28日,對于中國創新方法工作來說,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由科技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和中國科協起草的《關于加強創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在全國范圍內正式發出,我國的創新方法推廣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創新方法工作就此成為我國創新體系建設的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長期性、戰略性、基礎性工作”。 不久,由中國科協組織的全國第一個創新方法師資培訓班在北京順利開班。緊隨其后,中國科協又組織舉辦了第一次全國學會秘書長創新方法培訓班,李赤泉特邀時任科技部副部長的劉燕華和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檀潤華教授到場講課。 中國科協在創新方法的推廣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時參加2008年5月中國科協第一期創新方法師資培訓班的70余人,如今都已成為各地創新方法推廣工作的骨干分子和主力。機械工程學會、金屬學會、自動化學會、汽車工程學會、電子學會、環保學會、農學會、電工技術學會、腐蝕與防護學會、紡織工程學會、儀器儀表學會等全國學會的領導和資深專家對于這項利國利民利科技的工作給與了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支持,戴汝為院士便是對TRIZ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的突出代表。 2009年10月,在四部委的共同支持下,首屆創新方法高層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在此次論壇上,2008年度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者、北京大學徐光憲院士還作了題為《創新方法學的探索》的主旨報告,整個論壇既總結了當前的工作,又為下一階段工作思路研討提供了重要素材。論壇獲得了積極反響,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對于這些年來創新方法工作的開展與突出成果,李赤泉記憶猶新、如數家珍,在他對記者的描述中,幾年來創新方法工作走過的路就如同一部編年體史書,書寫了歷程,記載著碩果,揭示出未來。 讓企業的專利技術出現“井噴”式增長。 李赤泉和他的團隊在考察東莞某特種汽車生產企業 幾年來,創新方法工作在中國積極和有序地開展,這期間,創新也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部和中國科協對這項工作從一開始就有默契分工。科技部主管面上的工作,主要負責試點省市層面的推動。從2007年國家決定大力開展創新方法工作以來,先有黑龍江、江蘇、四川等被科技部批準為國家首批創新方法工作試點省,2009年又先后有重慶、新疆、廣東等9個省(市、區)成為創新方法第二批試點省。到目前為止,全國有27個省(市、區)已經開展了創新方法工作的試點和推廣。 中國科協則從一開始就把工作重點放在了企業推廣上。時代發展到今天,擺在眾多企業面前只有兩條道路可選擇:一條是通過持續創新把企業帶入進入市場的第一陣營,另一條是不思進取而在競爭中沉淪。創新方法的企業推廣,就猶如一塊重石投入水中,立即激起了層層浪花。 方向確定后,接下來的是把握節奏和有序實施。幾年來,中國科協一直堅持扎扎實實、有計劃、有目標和有措施地進行創新方法的企業推廣工作,并且充分地發掘和調動了科協系統的組織優勢與資源。經過7年的不懈努力,創新方法工作已經成為中國科協服務企業創新和培育企業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得到了廣大企業科技工作者的由衷認同和熱烈擁護。7年來,中國科協的企業創新方法推廣工作碩果累累,各地引進創新方法推廣和舉辦過2~3天初級培訓班的企業有近5000余家,累計接受過創新方法初級培訓的企業科技人員人數接近30000人次。 持續的努力毫無懸念地帶來了豐碩的回報。創新方法的推廣需求依舊走向深入,企業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和能力明顯提升,企業的專利技術也出現了“井噴”式增長。山東萊鋼集團成為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企業的專利技術在持續扎實開展創新方法推廣的基礎上每年都有數倍的增長。有此體會和感受的企業還有太原重工,成飛集團,東方電氣集團,廣東萬和電氣、生益科技,廣西五菱桂花、玉柴集團等等。 但即使如此,李赤泉仍然倍感壓力:在國家經濟轉型時期,需要創新換代的企業實在太多,強烈的使命感不容他停下腳步......近年來,已逾花甲之年的李赤泉幾近一名“空中飛人”,為推廣應用創新方法,他每年到過的企業都超過40~50家,其中許多企業還到過多次。例如大慶油田他去過9次,新疆油田去過5次,萊鋼、成飛、西飛、太重等企業都至少去過3次。 誠然,企業對于創新方法需要有一個逐漸認識和接受的過程,因此如何準確地找到TRIZ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切入點成為工作成敗的關鍵。李赤泉談到了一個小插曲:有一次他到某著名飛機制造企業去做培訓,一名企業負責人在聽完講課后與李赤泉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這是我第三次參加同樣內容的培訓了。第一次是中航集團組織的TRIZ理論學術報告,很難與實際搭界;第二次是某軟件公司來人介紹根據TRIZ理論開發的創新軟件,之后仍是云里霧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有今天的感覺是5分鐘進入狀態,止津解渴,茅塞頓開!” 李赤泉還以大慶油田集團為例:黑龍江是2007年首批國家創新方法工作試點省,大慶油田集團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國內最早嘗試引進TRIZ理論的企業。憑借著黑龍江與俄羅斯接壤的優勢,大慶油田還曾特聘過俄羅斯的TRIZ理論專家到企業做TRIZ培訓;從2010年起,大慶油田又特邀李赤泉為大慶油田高級培訓中心特聘講師,對集團中層管理和技術干部分批進行了第三輪講座培訓,企業對創新方法的引進和接受就這樣一步步走向深入。 李赤泉深有體會地說,好的理論只有為企業科技人員所接受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好的理論必須“結合實際”和“通俗易懂”,如同古人曰“大道至簡”。創新方法的企業推廣必須找到一種有效和適合企業自身條件和基礎的方式,要設法使企業管理者和科技人員迅速、直觀地理解和學會應用創新方法。 李赤泉在企業調研 什么是創新方法的真諦 每年40~50次的深入企業,使李赤泉經常有機會與企業管理者和科技人員一起討論創新方法學習應用過程中一些常常遇到的問題,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又往往與如何認識創新方法的真諦有關。 有一次,李赤泉到一家全國著名的電器生產企業調研,席間與技術人員聊天,說起自己家里也一直使用該企業生產的洗衣機,質量和服務都無可挑剔,但惟獨有一點讓人不滿意的就是洗衣機在甩干的時候晃動幅度太大。李赤泉開玩笑說,有時候甚至都曾想過用鐵鏈子把它栓起來。 企業技術人員有些無奈地告訴李赤泉,洗衣機甩干晃動是行業內的一項世界性難題,許多國家的技術專家都在致力于攻關。目前唯一的有效解決辦法就是增加洗衣機底部的配重。 李赤泉沉思片刻反問到:解決晃動問題難道真的只有增加底部配重一種方案嗎?技術人員一時無語,他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不自覺地又陷入了傳統思維的怪圈。這顯然已經不是什么技術問題,而是學習創新方法要首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打破思維慣性約束。創新思維的第一真諦是打破,是改變,這一步不邁出去,其余一切都無從談起。觀念是綱,綱舉目張,不解決觀念認識問題,再好的方法也落不了地,觀念一變,海闊天空,新思維和新方法就會猶如泉涌,源源不斷。轉變觀念是學習應用創新方法必須要做的第一位工作,而且還應該經常做,反復做,這是李赤泉對于學習創新方法的最深刻的體會和理解。對于一名企業科技人員來說,一旦創新思維深深扎根于意識并且成為一種自覺習慣,那么他才真正開啟了技術創新的自由之門,他個人的創新激情和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迸放。李赤泉談到了在企業推廣創新方法過程中遇到的一件讓他感動的事例。 萊鋼集團是創新方法推廣比較扎實和深入的企業。有一回李赤泉在企業參加他們的創新方法學習心得交流會,萊鋼集團一個分廠的技術副廠長介紹了自己學習和在生產實踐中應用TRIZ理論的深刻體會,特別是在談到對TRIZ理論的理想解概念的理解時,這名年輕的鋼鐵企業基層科技工作者揮筆在黑板上寫下了他的最終理想:天下無鋼。這樣的認識和境界讓李赤泉感到既震撼又欣慰。 李赤泉與我們分享了一個著名的美國企業案例:一家專門制造各類鉆機的企業已經成為行業第一,企業的老板于是給企業的技術人員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企業未來的發展目標和追求應該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門,有人回答要提高產品的自動化程度,有人回答要盡可能使用新型材料,有人則認為要多開發新的產品。然而這些答案老板都不滿意,老板的回答是:鉆機企業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天下無鉆”。 李赤泉進而解釋道,鉆機只是解決功能需求的工具,孔才是功能的實質和人們最終的需求,而企業的最高追求顯然應該是能夠直接滿足功能需求。企業生產鉆機只是間接滿足需求,而企業提供孔則是直接滿足需求,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境界。如果一個企業領導者或技術開發者能夠這樣去思考問題,這個企業就可以不斷地超越自己,企業的轉型和提升也會日新月異。 萊鋼的這名年輕人深深地打動了李赤泉。他知道,這名年輕人已經深刻地領會了TRIZ理論的精髓。 作為創新方法的積極傳播者,李赤泉有理由感到欣慰。他知道,萊鋼的這名年輕人和其他許多年輕的企業科技工作者正是這樣以他們的親身實踐和感知,逐漸接近了創新方法的真諦,迅速成長為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新生代。 推廣方法本身也要不斷創新 TRIZ理論的創始人阿奇舒勒博士曾經說過:“TRIZ不是已經完成的理論,而是永遠不斷完善的理論。”創新理論和方法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推廣創新理論的“方法”也在不斷地完善中。 7年來,李赤泉在創新方法企業推廣的方式方法上做過多次探索,時至今日,這種思考與探索依然沒有停止。李赤泉十分提倡在實踐中學習,強調要加強體驗,學用一體。李赤泉常說:“方法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虛心好學的李赤泉,盡可能找機會參加學習深造和與同行的交流,他主動報名參加科技部組織的創新方法推廣高級師資培訓班,成為被稱為我國創新方法工作“黃埔一期”的老班長;他也曾多次參加和觀摩過美國、俄羅斯、韓國和臺灣專家的授課,盡取精華,結合和運用到自己的培訓教程中。 韓國的金昊宗教授便是李赤泉比較推崇的一位。金昊宗教授根據自己在韓國企業和大學傳授TRIZ理論的實踐,總結出一套很有特色、操作性極強的實用 TRIZ四步解題流程,把原本枯燥的理論學習變成了饒有趣味的實戰演練,強調在實戰中學習,并將學到的方法立即用于實踐。在李赤泉的積極引薦和推進下,金昊宗教授的新作《實用TRIZ的學習和實踐》已被引進到中國并很快將由科普出版社出版。金昊宗教授的“基礎培訓+實戰”的方法在李赤泉的積極推動下已經在海信、中電、太重、萊鋼等企業的培訓實踐中進行實驗,取得了很好反響和效果。如今參與培訓的已不光是企業研發部門的人員,就連生產、銷售、人事、財務的工作人員也參與進來,興趣盎然,創新方法的影響面越來越大。 李赤泉常說:“同行交流必有提高。跨行交流會有飛躍。”他強調始終要抱有一種開放的心態,才會不斷開拓人生新境界,不斷開拓事業新局面。 在談到未來對于創新方法推廣工作的愿景時,李赤泉沉思片刻:“目前我國創新方法的推廣已經形成一種很好的態勢,但是未來還是應該要繼續倡導和鼓勵,特別要堅持面向基層、面向科技工作者的推廣方向,形成良好的推廣機制。政府部門最好在這方面出臺一些扶持政策。” 據了解,目前科技部的創新方法工作也開始向企業傾斜。許多地方科協也自覺加入了創新方法的推廣行列。德陽、武漢、濟南、西安等地相繼成為創新方法的試點城市。 中國科協的創新方法推廣工作近年來累累碩果,直接受益的企業不計其數,作為科協系統此項工作積極推動者和重要踐行者的李赤泉功不可沒。生動活潑的語言、貼近實際的講授、深入淺出的風格和邊學邊練的方式已成為李赤泉和他帶領的中國科協創新方法推廣團隊的顯著特色,受到企業和企業科技工作者的廣泛贊揚。“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業。我們應該繼續加強創新方法的基礎建設,不能浮躁和急于求成。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要致力于踏踏實實的工作,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加入進來和嘗到甜頭。”對于創新方法工作的未來前景,李赤泉充滿信心。在他看來,未來的世界毫無懸念—創新方法在未來一定會遍地開花,中國企業創新跨越新局面一定會到來。 李赤泉,1975年畢業于四川大學,高級工程師,注冊咨詢師,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總工程師。畢業于四川大學,先后在總參某部、國務院秘書局、中國科協國際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等單位工作,2005年—2007年到山西呂梁掛職科技副市長。目前擔任中國創新方法研究會高新技術企業推廣分會和中國發明協會發明方法研究分會常務理事、濟南市創新方法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武漢市創新研究會高級顧問、昆明市科學技術協會企業創新總顧問、山東建筑大學客座教授和多家企業的管理創新顧問。 擅長項目管理、信息分析、技術咨詢、戰略咨詢和管理咨詢,近年來先后承擔和主持了中國科技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建議、廣東信息化調研、廣東信息化“十一五”發展規劃、全國學會發展報告、環渤海經濟發展環境承載力研究等大型決策咨詢項目,主持參與了幾十項技術咨詢和管理咨詢項目。 目前是中國科協技術創新培訓和推廣項目主要推動人,是我國有知名度的創新方法研究和宣講專家。先后主持編寫出版了《涉農企業創新方法》、《面向制造業的創新設計案例》、《經典TRIZ通俗讀本》、《進化樹》、《暢游TRIZ世界》、《TRIZ理論與紡織技術創新》、《TRIZ理論在建筑工程中應用》、《電力行業的TRIZ應用案例》、《實用TRIZ研究與實踐》等10余本專業教材,組織編輯《創新方法研究與實踐》專刊3輯。近年來先后為紡織工程、機械工程、儀器儀表、汽車工程、中國農學會、中國金屬學會等全國學會和全國許多地區的黨政機關、大專院校和企事業機構進行創新方法宣講200多場,宣講受眾超過5萬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