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民營液體火箭發動機全系統試車創500秒新紀錄2019 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到了一個重大拐點。 一方面,以中國網民的數量增長走向飽和為基礎,所謂流量紅利的時代徹底結束,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而企業的生存發展也遇見諸多難題。另一方面,在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的大背景下,互聯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從線上世界融入到社會發展的多個層面,并且推動了 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這樣的大拐點中,以 BAT 為代表,身處其中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也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積極求變。 但在不同之中,卻罕見地出現了一些共同點:包括 BAT 在內,一批代表性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架構調整和人事變動中豎起了技術的大旗。 騰訊技術委員會的 “兩條腿” 2019 年開年的第四天,騰訊技術委員會成立。 其實,騰訊技術委員會的成立,是這家互聯網巨頭 2018 年 “930 變革” 的一部分。當時,騰訊方面表示,成立技術委員會的初衷,就是通過內部分布式開源協同,加強基礎研發,打造具有騰訊特色的技術中臺,讓科技成為公司業務發展和產品創新的動力與支撐;另外還可以將內部開源成果開放給行業——不過在 100 天后,騰訊技術委員會才正式對外揭曉。 ![]() 人事方面,騰訊技術委員會由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技術工程事業群(TEG)總裁盧山和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總裁湯道生牽頭,幾大事業群的技術負責人均進入技術委員會決策圈。它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是以 “自上而下” 的方式推動內部開源,減少代碼重復開發,推進項目效率;二是統籌內部研發工作在云端深度整合,加速云上配置一體化。 簡單來說,就是兩條腿走路:“開源協同” 和 “自研上云”。 開源協同,顯然是騰訊為了克服以往各個業務部門在技術上各自為政、各立山頭的弊病而做出的重大舉動,從結果上來說,它會讓整合資源變得更加容易,研發效率和代碼質量進一步提升,同時運營成本也得到優化,當然也會促進騰訊內部代碼文化的發展。 而從具體的成績來看,騰訊在 “開源協同” 方面收獲頗豐——截至 930 變革一周年之際,騰訊在內部開源協同方面開展了 8000 個開源項目和 50 個協同項目,其中的代表性項目有騰訊 CI、TianQiong(天穹)、視頻處理等;而在對外開源方面,截止 2019 年 9 月,騰訊在 Github 上發布了 84 個開源項目,累計獲得的 Star 數超過 24 萬 。 ![]() 與 “開源協同” 相比,“自研上云” 其實本質上也是為了提升效率,不過其方式是將技術帶向云端。從具體操作來看,就是將騰訊的自研業務遷移到云機房,使用云上服務,通過專線連接自研機房基礎服務,并實現自研機房與云機房多地容災;從方式來說,有三種方式:改造后上云,邊改造邊上云,先上云再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