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次鉆獲200攝氏度以上優質干熱巖體,可用于高溫發電近日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在共和盆地鉆獲溫度達到236攝氏度以上的干熱巖。中國地質調查局專家認為,這是我國首次發現溫度超過200攝氏度的高溫優質干熱巖體,實現了干熱巖勘查重大突破。 干熱巖通常埋藏在地下3至10千米深度范圍內,溫度在150攝氏度以上,是沒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滲透的熱巖體。作為一種可用于高溫發電的清潔資源,干熱巖具有資源量大、零污染排放、安全性好、熱能連續性不受季節制約、利用率高、成本低等特點。 據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的項目負責人介紹,自2014年該院在共和盆地地下2230米處成功鉆獲溫度高達153攝氏度的干熱巖之后,此次在地下3705米深處的鉆探成果再次刷新了干熱巖溫度的記錄,也是青海繼2009年在全國首次發現陸地可燃冰之后,在能源領域的又一重大發現。 中國地質調查局等科研院所專家分析認為,共和盆地干熱巖資源具有規模大、埋藏適中、厚度大、易利用等特點。現已基本查明重點勘查區干熱巖體的空間分布、地質結構和熱源機制,提出了以共和盆地為代表的青藏高原東北緣干熱巖形成的地質成因模式。 據介紹,工程人員利用1∶5萬高精度航磁測量數據,結合地熱地質、綜合地球物理勘查鉆探等,在共和盆地圈定出18處干熱巖遠景區,總面積達3092平方公里。 業內專家表示,共和盆地干熱巖勘查評價成果對我國干熱巖勘查開發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示范引領作用,對青海能源結構的優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