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改造與轉型升級資金項目征集指南时间:2017-10-24 作者:促進會秘書處【原创】 支持方向 (一)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以優勢傳統產業和產業鏈關鍵薄弱環節為重點,支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和高端成長型產業培育發展,鼓勵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加企業有效供給和中高端產品, 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延伸優勢產業鏈,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和企業轉型升級發展。 (二)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支持實施清潔生產改造和低碳循環發展;支持重大節能工程建設及工業節水示范,推動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和綠色數據中心試點示范,進一步完善工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建設。 (三)鼓勵傳統產業加快改造提升,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支持農產品深加工、輕工紡織(工藝美術)等地方特色優勢產業項目,支持輕工紡織企業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項目。大力支持民族地區(含享受民族地區政策的縣)、貧困地區、深度貧困縣和革命老區促進本地農產品資源就地轉化的企業投資建設項目。 (四)支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實現轉型升級發展;鼓勵大企業大集團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持產業龍頭企業發揮行業帶動作用,形成大中小企業配套發展的企業格局;支持企業管理提升提質增效;支持大企業大集團建設“雙創”企業示范基地;支持開展對大企業大集團的服務。 (五)鼓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的服務集群,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支持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型制造示范項目。 (六)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支持符合《四川省企業技術創新條例》、《四川省“十三五”工業發展規劃》、《四川省“十三五”產業技術創新規劃指南》和《四川省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6 年)》所確定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 (七)支持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其他重大工作任務。 支持重點 (一)引導地方和企業加大工業和技術改造投資,重點支持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工藝設備和新材料改造提升生產能力和條件,提升產品品質和檔次,增強產業發展基礎和基礎制造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實現產業內涵式發展。 1. 強化投資導向,重點支持優勢傳統產業(包括地方特色產業)以科技成果應用、裝備技術提升、產品提質增效、生產能力改造、綠色制造發展為重點建設內容的項目。 2. 發展新動能,重點支持新興產業和高端成長型產業培育發展項目,鼓勵重點產業鏈補強、強化和延伸,尤其支持實施產業鏈“短板”項目,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3. 加大投資推進力度,發揮重點項目典型示范作用,支持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技術含量高的優質項目,優先支持省領導聯系的 56 個重大產業項目、列入省政府重點項目計劃的工業項目、列入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500 項重點工業及技改項目計劃的 項目和投資任務完成較好地區的項目。 4. 圍繞重點行業的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含基礎元器件)、基礎制造工藝等,支持企業提升工業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基礎零部件水平的項目,優先支持國家及省級工業強基工程項目。 (二)支持重點行業企業、產業園區開展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工作,創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支持企業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支持企業發展低碳循環經濟;支持工業綠色發展能力提升和體系建設。 1. 綠色制造體系示范建設。支持重點行業企業圍繞綠色設計平臺建設、綠色關鍵工藝突破、綠色供應鏈系統構建等領域實施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重大項目。支持重點行業企業、產業園區創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對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制造示范單位給予獎勵。 2. 重大節能工程建設及工業節水示范。支持重點耗能行業實施余熱余壓利用、鍋爐窯爐改造、電機及變壓器能效提升等重大節能工程建設。支持企業實施工藝節水、中水回用、提高水重復利用率、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等節水工程建設,對國家實施考核的造紙、紡織染整、鋼鐵、石油石化、火電5大行業國家級、省級節水型企業給予獎勵。 3. 清潔生產和低碳循環發展。支持重點行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和提標升級改造,支持固廢綜合利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低碳循環發展示范項目;支持節能環保技術產品產業化;支持燃煤鍋爐實施改電、改氣和節能環保綜合提升改造等。 4. 綠色能源及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設。支持產業園區集中供熱項目建設和以分布式能源為主的綠色能源示范項目;支持重點行業企業建設能源監控、分析、管理、優化等管控一體化系統,產業園區節能減排監測分析平臺建設。支持全省數據中心實施節 能減碳改造和創建國家級、省級綠色數據中心。 5. 工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建設。創新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工業綠色發展和企業節能減排融資新機制。支持開展工業節能節水與綠色發展項目評審、核查、驗收;依法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支持各級節能監察機構能力建設,提升監督監察執法能力和水平。開展工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信息化平臺建設。開展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和轉型升級領域重大前瞻課題研究、制修訂地方標準規范、開展節能減排宣傳和教育培訓等。支持重點企業能源審計、清潔生產審核及實施效果估等。 (三)重點支持傳統優勢產業和地方特色產業提升傳統工藝技術,充分利用地方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益,夯實我省產業發展基礎。 1. 鼓勵企業實施大宗糧油制品深加工及主食工業化生產;核桃全產業鏈開發;酒、精制茶和飲料加工;泡菜和川菜復合調味品加工;果蔬、食用菌深加工;畜禽肉類(蛋、奶副食)食品精深加工及副產物生化產品開發;節糧型飼料開發;小雜糧和薯 類休閑食品、魔芋功能性食品開發和生產;苧麻、絲綢、羽絨產品深加工;木本和草本資源開發;皮革鞣制及成品生產等方向。支持國家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示范平臺項目;支持食品工業企業優化調整產品結構,開發新產品的新(改、擴)建項目;支持采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對傳統大宗農產品及地方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的技術改造項目;支持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及其副產物綜合利用率,開發高附加值產品的深加工項目;支持食品工業企業為提高食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推動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及綜合循環利用,添置和建設配套設備設施的項目。 2. 輕工紡織產業實施 “三品”戰略項目。輕工紡織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產業化應用。輕工紡織行業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產品質量和品質提升。輕工紡織行業重點品牌培育。輕工紡織行業智能工廠(車間、生產線)建設。家具、服裝、制鞋、家電等產業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造紙、印染、制革、鉛酸蓄電池、制鹽等行業清潔綠色生產工藝技術推廣應用。家具、制鞋、印染、包裝、家電等產業優化布局,承接產業轉移,推進集聚發展。中高端、綠色、智能、健康、傳統特色輕工紡織產品研發生產。優質卷煙和雪茄;優質紗、高支紗,優質環保高檔布料,差別化生物基纖維,差異化、功能性合成纖維;特色優勢絲綢產品、品牌服裝、中高檔制式服裝、家紡產品、產業用紡織品;品牌皮鞋、中高端休閑運動鞋;竹漿生活用紙、竹漿辦公文化用紙、高檔低定量箱紙板、特種紙等;中高端板式家具、實木家具、竹藤家具等;塑料、農膜、日化、文體娛樂用品;綠色包裝、原材料制品包裝;節能、智能家電;食鹽。工藝美術及旅游商品人才培養、產品研發及產業化。 (四)重點支持大企業大集團的兼并重組、核心競爭力培育、產業帶動、管理提升、“雙創”企業示范基地、培育服務等項目。 1. 兼并重組。鼓勵企業通過股權并購、增資擴股、股權置換、合法拍買等方式實現兼并重組(不含企業內部子分公司間的資產重組)。 2. 核心競爭力培育。鼓勵企業引進、培養核心研發人才,申報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鼓勵企業通過購買、研發關鍵設備及軟件嵌入制造系統, 完成信息物理系統融合,有效促進制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3. 產業帶動。鼓勵大企業大集團通過服務外包、采購、協作等方式帶動省內中小企業實現產業聚集發展。 4. 管理提升。支持大企業大集團通過加強成本管理和控制、強化資源能源集約管理、重視資源優化配置與管理、加強質量品牌管理、創新內部市場化經營機制、加快推動創業創新、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推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創新、注重戰略管理、加強全面風險管理等方式提升管理能力提升發展質量。 5. “雙創”企業示范基地。著力打造大企業大集團“雙創”平臺,支持大企業大集團圍繞創新管理機制、整合產業鏈條、搭建開放平臺、推進產學研對接、加強要素供給等方向建設面向全社會的“雙創”服務平臺。 6. 大企業大集團培育服務。支持建設大企業大集團服務平臺;支持建設企業兼并重組數據庫;支持大企業大集團核心人才培訓。 (五)重點支持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七大優勢產業和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項目,突出聚集和引導發展,大力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 1. 功能區聚集建設。重點支持省級生產性服務業功能示范區、工業設計基地(產業園區)、工業物流園區、創客空間(雙創基地)的信息服務、儀器設備共享、檢驗檢測、認證咨詢、專業數據庫或行業云、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圍繞工業生產的原材料、半成品專業交易市場建設。 2. 工業設計體系培育。重點支持市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設計企業)能力提升、工業設計中心培育建設以及工業設計成果轉化重點項目。 3. 服務能力提升。重點支持圍繞工業生產的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服務、研發設計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產品檢測檢驗、工業設備檢修、設備及產品售后連鎖服務、工業物流及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企業服務能力提升。支持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材料、產品和服務的交易、信用、認證、支付等服務的專業類電子商務平臺(B2B)建設。 4. 服務型制造。鼓勵制造企業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中心,以產業鏈利益相關方的價值增值為目標,發展服務型制造。重點支持總集成總承包、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個性化定制、云制造服務、供應鏈管理優化、融資租賃、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務型制造模式項目。鼓勵制造業主輔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六)重點支持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支持企業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實施新工藝、推廣新服務。 1. 重點技術創新項目。支持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和產學研協同創新等方式,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研發國際國內領先的新技術,開發競爭力強的新產品和先進高效的新工藝,提供滿足市場需要的新服務,實現新產品新工藝產業化生產和新服務商業化應用,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經濟效益,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2. 創新能力提升項目。支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企業內部和公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加大實驗、驗證、檢驗、檢測設備儀器和場地建設等設施投入,完善技術創新基礎條件,提升中心自主創新能力。 申報條件 (一)項目在我省實施,項目承擔單位需在我省登記注冊、依法納稅、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或是央屬、省屬及其他大型企業集團在我省依法納稅的非獨立法人機構。 (二)申報的工程建設類項目須經投資主管部門核準或備案,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達到一定投資規模的需盡快納入國家統計部門的統計數據庫(節能節水類項目除外)。 (三)申報項目一般要求投資額 2000 萬元以上,在 2018 年開工、在建或竣工,其中申報技術改造方向竣工獎勵類項目應在2017 年下半年至 2018 年 5 月內竣工。邊遠落后及民族地區項目、農產品加工類、輕工紡織類、研發類項目,適當放寬投資條件。“四大連片特困地區”企業申報技術改造方向項目投資額可放寬至 1000 萬元以上。節能節水方向項目不作投資額限制。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第三方治理項目為 2017 年 4 月以后已完工項目。 (四)申報生產性服務業類項目要求:投資 500 萬元以上(“四大連片特困地區”企業投資 150 萬元以上;工業設計體系培育類項目投資 200 萬元以上)。功能區運營機構必須是依照《公司法》組建的建設開發公司。除功能區聚集類和服務型制造類項目外,項目申報主體必須為生產性服務企業(機構)。申報項目建設期原則要求為:2016 年初之后開工建設,2018 年底之前竣工的項目。 (五)申報大企業大集團方向的,除大企業大集團培育服務外,原則上申報企業需納入省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名單的 100 強企及其在川子(分)公司;或在四川省行政區劃范圍內登記注冊并納稅,且年營業收入在 10 億元以上的大型工業企業; 年營業收入 4 億元以上且從業人員 1000 人以上的大型工業企業。申報企業需在 2017 年度內無重大安全及環境污染事故,企業主要負責人無違法違紀行為。 (六)申報輕工紡織方向的,總投資原則上不低于 1000 萬元,工藝美術產業化不低于 200 萬元,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可適當放寬。企業申報的項目為 2018 年在建或竣工項目,建設期一般不超過 2 年。工藝美術人才培養項目應在 2017 年 12 月底前完成,時間跨度在 12 個月以內,初級的、中級培訓人數達到 50 人次及以上,高級培訓適當放寬人數限制。 (七)申報農產品深加工類的,為 2017-2018 年在建項目,以備案文件日期為準,建設期不超過 2 年,項目總投資額原則上不低于 500 萬元。項目單位需是在川注冊并連續經營 2 年以上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微型企業除外);經營業績良好,會計信用和納稅信用良好,無信貸不良記錄;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近兩年未發生重大安全生產(食品安全)事故和環境污染事故。 (八)申報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項目的項目單位需研發機構健全,具備較強的技術研發能力,項目整體技術水平先進;項目符合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需求,企業前期文件齊備,項目管理制度健全;已認定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需運轉正常,按時填報相關數據,年度考核符合要求;項目總投資不低于 500 萬元,投資構成科學合理,已于 2016 年、2017 年實施完成(重點技術創新項目投入主要由實驗檢測和生產設備投入、試驗原材料采購、必要的生產設施改造等內容組成,不支持新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創新能力提升項目投入主要由提高研發能力的相關試驗平臺設備投入,與研發中心建設相關的土建、裝潢費用,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費用等內容組成);項目實施完成,具備產業化和商業化 條件;項目單位申報材料完整,申報內容真實。 申報時限 2017年11月30日前。 |